显示标签为“”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23年9月8日星期五

我們是不是真正念佛人

念佛成佛
我們是不是真正念佛人
971
 
行門當中念佛是無比的殊勝,
念佛能消業障,念佛能開悟門。
怎麼念?
不是口頭上念念,心裡頭要有佛。
口裡頭念佛,心裡面沒有佛,這個沒有效果,沒有感應。
「口念彌陀心散亂」,古人講,「喊破喉嚨也枉然」!
 
心裡有佛,
行為當中有佛,
生活當中有佛,
工作當中有佛,
處事待人接物當中都有佛,
這才叫真正念佛人,
這一種念佛,古大德所說「萬修萬人去」。
所以經中字字句句都含著無量義,
我們一定要深解,解淺了不行。
解淺我們得的利益淺,
解深你得的利益就深,
你知道佛怎麼念法。
一定要念到心口相應,心行相應。
 
那你要問怎樣才相應?
我們在開經之前就跟諸位報告過了,
世尊在本經當中的教誨,我們百分之百做到,那你就上上品往生;
你能夠做到百分之九十,還有百分之十做不到,你上品中生;
如果百分之九十還做不到,你能做到百分之八十,你上品下生;
這樣逐漸往下降,至少你要做到兩成,百分之二十,你才有下品下生。
兩成都做不到,只能跟阿彌陀佛結個緣,這一生不能往生。
 
所以首先我勸導大家要把經文念熟,
勸你念三千遍,
是你能熟記,
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間,起心動念就會想到,
佛在經上是不是這樣教我的?
我起這個念頭,我說這一句話,我做這個事情,有沒有違背佛的教誨?這叫念佛。
 
佛教給我們做的,
我們認真努力去做,
佛教我們不可做的,
我們決定不違犯,
佛是這個念法。
意思很深很廣,這叫發菩提心,叫一向專念。
所以真正念佛人有幾個?
 
大乘無量壽經(第74集)
1999/12/25

2023年7月5日星期三

答問「良師益友」

【周泳杉老師答問】

【問】請教老師,修學過程中,「良師益友」必不可少,可是芸芸眾生中,「良師」如何尋找,「益友」又如何結交?有何標準?

 

【答】先講如何尋找良師:真誠心。只要有一顆想要學道的真誠心,你就跟善知識感應了。什麼叫學道的真誠心呢?首先你要對道很渴求,喜歡聽法,渴求裡面的道理。第二個是改習氣,聽了以後還要認真地去改,而不是聽完就算了,要真正下功夫去改。   

    袁了凡說過:「明須良朋提醒,幽須鬼神證明」。要改過,一定要在佛菩薩面前立誓,也就是發願。然後要找同參道友監督,譬如說聽經,如果有同參道友在,平常交談就討論道,大家的興趣就比較高昂。所以想要非常積極地修道,你就會跟善知識感應,用真誠心就能尋到良師益友。標準是什麼呢?要用功才能知道。大致上講,善知識一定是有正知正見的,而正知正見的標準是什麼呢?

《瑜伽師地論》裡面講了八個標準:第一個是「安住禁戒」,要持戒,持戒持得很自然才叫安住,如果很勉強就不叫安住了,既然是「安住禁戒」說明他持戒的功夫已經很深了,讀了大乘經,就會知道什麼是戒。能安住禁戒的人絕對不會不守規矩,他的生活各方面都是有條不紊的,東西不會亂擺,作息很有規律,做事規規矩矩。如果看到一個人生活是亂的,大概就知道這個人沒有安住禁戒。再來為人正派,如果這個人做人不是很正派,言語輕浮,舉止輕佻,男女關係不夠嚴謹,沒有威儀,這個人就是不可靠的。

    第二個是「具足多聞」,他可以幫助你學習經典,「多聞」就是對大小乘的經典都很熟悉,他在經教上下了很多功夫,所以他能夠把很多道理講得很清楚、很透徹。

第三個是「能有所證」,要有證果的功夫,但是這個很困難,末法時代要能夠找到證果的人非常不容易,所以關於這條我就不詳細講解了。

    第四個是「性多哀憫」,他的個性很慈悲,富有同情心,不忍別人受苦,所以他不會給別人添麻煩,不會惱害眾生,希望眾生好,憐憫眾生,看不得別人吃苦,希望眾生離苦得樂,有一顆柔軟之心。   

    第五個是「心無厭倦」,在教學方面,這個人非常有耐心。有人學習能力不足或者習氣很重,被講了好幾次都不能改,一直添麻煩,一直不聽話,他依然有耐心地去教,不會放棄,沒有厭倦。

    第六個是「善能勘忍」,他的忍辱功夫很強,別人得罪他,他不會產生報復心、嗔恚心,無論別人怎麼樣得罪他、毀謗他,他都一笑置之。對環境也能忍,忍熱,忍冷。譬如說對於蚊蟲叮咬,他能忍,不會想著怎麼把它殺掉。對於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的折磨,他都能忍受。

    第七個是「無有怖畏」,這條專門指講法的人。他在大眾面前說法,不會有害怕的心。一般人在大眾面前會講不出話,或是一說話就發抖,會站不穩,他完全不會。經典裡面講腋不流汗、辯才無礙,可以侃侃而談,口才、颱風很好,很有次第性,不會緊張地語無倫次、甚至語塞。

    第八個是「語具圓滿」,聽他講話,不會讓人覺得難受,不會有衝突感。話語是一種工具,所謂「圓滿」就是能攝受眾生,讓眾生感受到關懷,眾生才能接受他的法,不會讓眾生誤會他的話並覺得自己被針對。   

    要具備這八個條件,很難。當我們現在找不到完全具備這八個標準的善知識時,稍微打一個折扣也可以接受。從這八個標準來看,我們就能判斷這個老師、這個善知識有沒有接近標準,越接近,這個人就不會出什麼大的紕漏,就越值得我們信賴。這是良師的標準。

 

 

關於益友,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

    第一點「友直」是指正直。正直的人他不會佔便宜,如果一個人交朋友是為了利益,注意,這個人絕對不能交,因為他不正直。我所指的是同參道友,平常那種泛泛之交的朋友不在這個範圍,因為如果你要用這個標準來交朋友的話,大概是交不到的。所以一般社會上的朋友不在此列。修學的同參道友能跟你一起修道、論道、交心,這個朋友一定要正直,他跟你交朋友並不是要貪你的利益或是講什麼條件。而且,正直的人會說誠實語,因為他對你沒有任何企圖,所以不需要騙你。

    第二點「友諒」。「諒」要解釋為能夠體諒別人,將心比心,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替人著想,不佔便宜。

    第三點「友多聞」,這個人博學多識,見多識廣,有學問。

    朋友之間有「責善」的義務,「責善」就是用善來相互要求,既然是同參道友,我們一定希望對方好,在道上,我們都用善來勸勉對方,並且在被對方指出缺點時,自己不會發脾氣,能虛心接受,這樣人家才會繼續告訴你,你才會不斷提升。

    朋友之間還有「通財之義」。並不是說有了「通財之義」就可以到處借錢,而是說在朋友有困難的時候,我們幫助他,在財務上面不要讓他捉襟見肘。但是要注意,我們自己不能有「因為他是我朋友,所以在我自己有困難的時候,他必須有義務幫助我。」這樣的想法。

    還要注意要有「不言家醜」的義務。我們會向朋友傾訴、咨詢家庭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希望朋友幫忙拿主意,給建議。作為好朋友,一定具備「不言家醜」的道德。別人家的事情,你知道得清清楚楚,但是絕口不向別人提及,這是道德底線。誰家沒有比較不堪的事情呢?如果到處去給人家宣傳,你叫他以後怎麼在他的人際關係里立足呢?

    以上就是好朋友應做的三個義務,這就是擇友的標準。


2023年6月20日星期二

在家聽經、念佛

【在家聽經、念佛】

       劉素雲老師在《無量壽經》學習班第141集報告中說:
「現在不是缺道場,而是缺真正的念佛人。
有人批評我:妳總說妳不跑道場,妳知道有多少人受妳的影響不跑道場,回家念佛去了!
我說回家念佛好,念佛成佛。
人家又說,居士都不跑道場了,寺院誰來供養?
我的回答是,正法道場韋馱菩薩供養,邪法道場波旬菩薩供養。
如果是有場無道,何談道場,無須供養。」

       我們現在到哪都常看到手戴念珠、拿計數器、掛念佛機的「唸」佛人,好像不缺,但是真念佛人嗎?可能只有自己最清楚吧。師父上人在講席中經常提到什麼是真念佛人,在此不再贅言,但真念佛人必定是把阿彌陀佛擺在心上,念念求生淨土。

       另上述劉老師「回家念佛」的話,
末學想到在2014年參加師父上人與老同學(同修)餐敘,
臨走頂禮叩別時,老和尚突然當面叮囑末學:
「要在家聽經、念佛!」
意思就是不要亂跑,在家裡好好聽經、讀經、念佛。
這也是老人最後一次叮囑末學的話,
以後見面都是點頭微笑,沒有特別交代,
而末學也遵師誨,在家裡聽經、讀經、念佛不亂跑。
       
想想劉老師真是位慈悲地老實人,
用真心、講真話,不怕得罪人。
往往我們會礙於人情世故,怕得罪人,
常會講些虛而不實或恭維人的所謂「好話」(應酬話),
但這些話語有沒有幫助到別人呢?
末學常自省並沒有做到用真心、講真話,
所以只能去調整盡量做到真實,
這也是今後尚待努力及改進的地方。
阿彌陀佛! 



2022年8月21日星期日

董宇輝 - 說話的作文老師

聽了幾次他的精選語錄
看著與蔡老師相似的國字臉
對於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
有著相似的領受
很喜歡看他一邊抹桌子一邊念出他心裡面的作文
所謂才子不外如此吧

https://fb.watch/f1nCFFLkYU/

2022年5月13日星期五

淨空老法師|學佛答問|如何面對團體中的是非人我?

問:有些在道場服務的義工職員,
因事務忙,平常聽經時間很少,
言行態度退步,講是非,搞小團體,搞權利,打妄語,都是些世間法,
敬請老法師開示。
 
 🌿答:
這些事情,
不只是聽經少,
不聽經、聽經少也不行,經聽得多,也會犯這些毛病,
什麼原因?
沒有開悟。真正悟入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由此可知,佛法在近代可以說是衰到極處,
佛法還能不能承傳下去,實在講很有問題。
如果道沒有了,佛法只剩一個形象,這個形象是維持不了多久。
 
學佛, 
初學是非常辛苦的事情
要吃一般人不能吃的苦,忍受一般人不能忍的恥辱,
我是過來人,這樣的屈辱,我是過了十五年,天天讀書。
所以你不好學不深入經藏,你對於佛法的味道你嘗不到
 我們在講席裡面報告很多次,我自己感觸很深。好學真的是太難了,為什麼?
現在的年輕人,二次大戰結束之後,中國難得這幾十年的安定承平,大家有福報,沒有受過苦頭。 沒吃過苦頭的人,不知道學的重要,不知道學之可貴。我們是生在抗戰期間當中,天天打仗,今天不曉得明天還能不能活在這個世間,過這樣的日子。
 
不懂得學,也沒有這個緣分,
在佛法裡面講沒有善根福德因緣,
沒有緣分。也不認識善知識,認識善知識也不知道親近,也不曉得怎麼樣跟他學法。
所以非常困難。
 學,先要苦學,要真正有認知,這門東西好。
我是當年,我的經歷諸位都知道,年輕的時候也是把佛教看做迷信。
遇到方老先生,跟他學哲學,
他給我介紹,佛經是最高深的哲學。
他說佛是大哲,大哲學家,聖哲,佛經是世界上哲學裡面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我是被他這番話引入佛門。
我相信老師,我知道老師不會欺騙我。
所以對這門學問是鍥而不捨,到今年五十五年,我沒有一天不讀經。
我讀經不是像別人讀經,別人讀經是增長知識,我讀經是學佛。
經裡面的教誨,佛不是教別人,佛是教我的。 
我要下定決心把它做到,要把它落實在我的生活當中,這樣子我才有受用。
 
真正學佛的人有幾個?
所以我們今天面對這個團體裡面,有搞是非的,有搞名聞利養的,有打妄語的,
只有忍受,修忍辱波羅蜜,除了這個之外,沒有別的辦法。 
如果團體裡頭沒有這種情形,這是聖人的團體,現在人間找不到。
所以這樁事情總要曉得。
我們人人都能夠修忍辱波羅蜜,好!
這些人是幫助我們、成就我們、提升我們,也是好事。  
所以我們常講「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
只要你會修、會學,順境、善緣成就我們,逆境、惡緣也成就我們,這就對了。
總而言之,在末法時期修行,忍辱要放在第一。 
而且我們所忍受的,是古人的一百倍都不止,為什麼?現在是環境不好,特別是人事環境不好,我們要有古人一百倍的忍耐力才有成就,這不可以不知道。 
所以要加強自己的忍辱,什麼都能忍,什麼都要讓,什麼虧都要吃。你現在吃虧,將來就不吃虧;現在不肯吃虧,那將來虧就吃大了,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我一生都吃虧,現在不吃虧,到老了,愈老是愈自在。可以說六十歲之前都是在吃虧,吃了六十年的虧,現在慢慢就自在,不吃虧了。如果那個時候不吃虧,現在年歲大,那虧可夠你吃的,那就壞了,錯了。年輕時候吃虧、受污辱,有體力,能夠撐得過去;年歲大了不行,那個吃虧就真正可憐。
 
所以要修忍辱波羅蜜。
一切要從自己做起,
看到別人有退步,想到我有沒有退步?
看到別人說是非,回過頭來想到我有沒有搞是非?
看到別人打妄語,想想我有沒有打妄語?
這就對了,
這對自己有絕對的利益。 
 
答香港參學同修(第58集) 2006/12/15
 
 
 
 
 

2021年3月16日星期二

真道人難

《竹窗隨筆》 蓮池大師著

 
真道人難
凡人造業者百,而為善者一二;
為善者百,而向道者一二;
向道者百,而堅久者一二;
堅久者百,而堅之又堅、久之又久,直至菩提,心不退轉者一二。
如是最後,名真道人。難乎哉!


勉之勉之

2019年10月18日星期五

要搞清楚搞明白


刚刚听了老法师今早在澳洲讲演《大经解》第241讲
老法师解释 “宗教” 二字时说到
只有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了,相信(就)不迷;不相信(就)不迷。
没搞清楚,相信它、不相信它,是迷信。
没有接触,人云亦云,对自己的伤害非常严重。
谨记

2018年10月24日星期三

面對久病家人的勇氣

《面對久病家人的勇氣》 
 


2017年8月20日星期日

感動,所以淚下


當臉書滑下
看到這張照片
看著看著
淚就流下來了
不知真正原因
好像是因為覺得妙勝法師也老了
又好像是感動于老法師慈悲的身教
不知道
的確是感動

阿彌陀佛

2017年6月13日星期二

hope for paws

這幾天都在“追看”拯救流浪狗的紀錄片
hope for paws
有看懂
有感動
有人留言說
“沒有不好的狗,只有缺德的主人”

如今流落街頭
曾經的被疼惜怎麼不見了
被拯救時許多狗狗眼裡都有許多不解
 也因此對人類失去信心
在被拯救的過程的掙扎是必然的
看到它們被拯救後的重生
是為它們開心的





2016年10月22日星期六

信仰的種種

追星的結果 MathewMacfadyen
也因為迷戀皇室腔英語
看了這部連續劇
劇情不外是貪(權利、金錢、感情的鬥爭)、嗔、癡
但卻讓我了解信仰的種種可能

xxx
年輕長老的種種表現皆表達了
對信仰的熱忱、信心
依教奉行
 無私奉獻
完全把生死交給神安排
 尤其第三集第20分鐘那場借用神力驅退惡勢力
(其實不是神力,只是時間算準了,還有信心滿滿的不畏懼死亡)
感動啊
xxx 

而另一位長老卻歪曲了教義
誤導了善良的人民與領導
為私己利益卻以神之名做出一切殺、盜行為
卻無知也無恥的在神面前不停求寬恕
可惡啊
xxx 

對教義的不深入
一位年長的出家人
為了給臨終才回歸神懷抱的妹妹得生天堂
竟不重實質而重形式
愚癡的在交換條件下因為伺機殺人而被殺
 可憐啊
xxx

也在今早看到台灣一位傳教士的博文
 筆者寫到
祈禱究竟是求上帝的旨意實現,
還是要上帝按照祈禱者的自己的意思,
將上帝、聖靈當作「阿拉丁神燈」呼來喚去,有求必應?

對於自己需要什麼,上帝就該賜予他/她什麼,
「我的颱風會轉彎」的錯誤祈禱態度,
德國神學家約格‧辛克(Jörg Zink)在《辛克的7個身心靈祈禱操練》一書中提醒
「當祈禱者自以為是世界的中心時,祈禱便宣告死亡。」
辛克說:
「那些過於看重自己的人,
一生都拿自己與別人比較,
而不是與別人共同生活,
或者只專注於改善別人,
而不是去愛人。
若是這樣,
他怎麼樣才能聽見一句真正來自上帝的話語?」

xxx
是的
當祈禱者自以為是世界的中心時,祈禱便宣告死亡。

共勉之

2015年6月15日星期一

《生死心切》

也因爲沒有電腦
日子總要過
就打算把剛請到的一本書讀完
讀了第一章
再讀第二章
根本欲罷不能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自了法師學習報告《生死心切》
裏面的内容其實已經在聼經時聼過
可是現在手裏捧著書本心裏琢磨著讀到的道理、事跡
真是一本及時的寳書啊
因爲
我在念佛的修學上已經退到幾千里外了
雖然聼經不斷
可是已經沒做早課晚課很久了
念佛更是生疏
讀了這本書
心裏很是着急
因爲恰巧聼到一句話
明天和後世不知哪個會先來
又因爲其實最近都在重復的聼《黃忠昌居士往生實錄》
黃居士也是因爲心裏着急而發心念佛而往生成就的
打從心裏就要以黃居士為榜樣
現在讀了這本書更激勵了我
是的
明天和後世不知哪個會先來
如果是 “後世” 的先來
那往生肯定沒我的分兒
因爲完全在狀況外

阿彌陀佛
感恩啊
感恩阿彌陀佛的大慈悲心不捨頑固的我
派了老法師
派了自了法師
派了身邊的念佛同學拽著我去甲洞淨宗學會
用了種種善巧方便來點化我
希望我能加緊腳步
學著黃忠昌居士的腳步
往生成就
才能報答佛、老師以及衆生的大恩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2012年3月24日星期六

不食人間煙火

剛才出門送貨去
未出到大路
見到久未見的車龍
是少見的還是每週六早上的普通交通狀況呢
轉出了車龍后
自己想到了一個狀況
就是
不食人間煙火

午飯是打包回家吃
一邊吃一邊看齊豫的訪談
他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的代名詞
原來他也修行了一段日子了
放上來讓大家也聼聼他的心得

2012年2月14日星期二

哈佛



哈韓、哈日、哈美、哈歐、哈港。。。你哈啥?
哈佛

傅沖

2011年11月16日星期三

他有境界 - Dr Hew Len


《大經解》裏老法師提到的
上“你管”看他的談話
震撼
好樣子
嘗試記下一些他說的
***
我負責。我負全責。
我就是放下信息。時時。
(我的解讀:一切法從心想生。)
有11百萬的信息同時傳過來。
我的工作是放下。時間到我就回到生活。
放下。放下所有的信息。
所接觸的人因爲我們有“共同信息”
給醫生下判剩下兩個月生命是一個信息,誰能放下這個信息?
(我的解讀是,老法師說過末期病人都是被嚇死的。)
你們都是完美的。是我不完美。我要放下。
和平來自我個人。我和平了那大家就和平了。
(一切法從心想生。)
與人不合時與其責問他人先問自己哪裏做錯了。
我的人生最終目標是歸零。
當我放下信息歸零時,幾億人也同時歸零。他們有沒有放下我不懂,我放下。
可以和任何東西溝通,錄像機椅子,這一切都有“知性”。
我是誰?我是零。我是沒問題的。有問題的是我有信息。



2011年7月17日星期日

做菜如做人 - 阿基师

阿基师
是近日我常要看的人物
平实
谦卑


2011年7月13日星期三

修行在个人


师父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




2011年6月28日星期二


<会意>、<形声>字

小篆:「谨」,从言、堇声,本意作「慎」解(见说文),乃严整自饬之意,言易伤人賈祸,为最宜慎重者,故从言。又为堇为黄色黏土,其质甚细密,「谨」则言思缜密,故从堇声。

其意为:

1. 慎重小心曰谨。如《论语·学而》「谨而信。」又如《易经·乾文》「庸言之信,庸行之谨」。

2. 恭敬、郑重曰谨。如《尚书·盤庚》「先王有服,恪谨天命。」

3. 谨慎其身曰谨。如《孝经》「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4. 重视曰谨。如《论语·尧曰》「谨权量,审法度。」又如《礼记·曲礼》「礼始于谨夫妇。」

5. 严密细致曰谨。《荀子·王制》「谨其时禁。」

6. 严格禁止曰谨。《荀子·王制》「谨盗贼。」


「慎为护身符」,保身的第一步,就是要谨慎。从早到晚,我们的生活起居,每一个细节都要很谨慎地对待。《弟子规》中「谨」的部分,为我们列举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注意事项,如朝起夜眠,衣冠步履,洒扫应对等,都告诫子弟,要谨严,不可疏忽随便。如此详细地说明,足以表明古人对后代的殷殷咐嘱。谨并不是使人束手束脚,而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严谨的心态,日后会获益无穷的。例如仅就「读看毕还原处」这一项说,可以省去以后寻找书或文件的麻烦,还可使环境整洁清净。如果是重要材料,由于不慎忘记放在何处,带来的困扰可想而知。

「谨」 字有言,口为祸福之门,言语的谨慎尤为重要。《弟子规》上说「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历史上著名的子贡状告颜回偷粥败节的事例就很能说明这个道理,幸亏孔子知颜回为仁的品行,并去了解事情原委,才揭出原来是尘土落于粥中,颜回取出后不忍丢弃就吃下去的真相。我们对于事实往往并不了解,特别是不能掌握全局和行事者的存心,不可轻易的议论他人。民国时期印光大师曾告诫学人:「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于己于人都有莫大的好处。谨防口舌是非陷他人于不义之中,破坏团体宝贵的和谐互信。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这样可敬的老人,一生不论人非,即使是在家庭中也谨言律己,为子女做出很好的表率,堪称有德长寿的仁者。

子曰:「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行为上亦要谨慎。因一个零件失灵,导致太空飞船不能升空的灾难发生过;因一次接待态度的傲慢失礼,使双方不欢而散,合作破裂的憾事有过;因失手、失足而造成的千古恨,日日都在发生着。《淮南子·人间训》曰:「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谓圣人用敬慎的态度处理细小的问题,不轻举妄动,待时机恰好时,再采取适宜的做法,谨防造成错误或无可挽回的损失。这是我们现代人要多多自勉修持的。

若将「谨言慎行」做得完美,必须从心念上下手,因为这是一切言语行动的本源。「谨」中之「堇」字,就是提示我们,时常细密地检点自己的心念,做最好的慎于始。《礼记·曲礼》第一句「毋不敬」是保持言行谨严最好的心态。古人云:「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就是念念对祖先恭敬,对教诲自己的父母,师长恭敬,唯恐言行不慎有辱先辈。自重、自爱,对一切人存「诚敬谦和」之心,其外在行仪自然是颜容整洁,举止端详,言思缜密,善节嗜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兄友弟恭, 朋友有信,家庭和睦的典范。

由此看来,谨身律己是关乎我们自身吉祥,人伦和美,社会和谐的大事啊!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2011年5月12日星期四

信自己


同乡朋友三度癌发
新年后有聊到她的病情
腿痛得得用轮椅拐杖的
记得当时的我说了“你真是多灾多难啊”
在另一位朋友的追问下
她承认她在逃避
不敢再面对

昨天在FB读到她的留言
说必须入院开刀
心里有担心
可是也决定不去医院探望
见了面也是客套话了
倒是在家做功课时做回向

刚才听大经解第389讲
老法师提到信自己的重要
(信己是相信自己本来是佛,是阿弥陀佛。现在是糊涂佛。)
信心坚固身心健康
对自己有怀疑
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受细菌感染
(另外对身处的山河大地也有影响)
病从哪里来的
心想出来的啊

听到这里就想着朋友
逃避、不敢面对
其实心里还是有那个念头
想啊想的想逃避想逃避的就给它想出来了

佛说
相由心生
境随心转
共勉之




2011年4月29日星期五

无量之网

我们的世界是怎么形成的?
科学家们应证了释尊在华严经告诉我们的一些实相
自己读吧

我觉得
读这本书书时
把之前读过的
什么都好
暂时丢开
再来听听科学家们的发现
再拿自己的经历来琢磨一下
听来的不算
这样的读法
我觉得
获益更多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