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30日星期四

红豆糖水

煮了一大锅的红豆汤水
用了环保分子省煤气的方法
红豆先浸过夜
隔天加水加盖煮至沸腾
熄火给焖个小时的
再起火煮至沸腾
又再熄火焖个小时
再重起火
这次红豆也开始软化开花了
煮至自己要的口感
加糖就好了
***
这个方法的好处是
省煤气
省时
不怕有烧焦的麻烦
味道也是一级棒的好
***
好一大锅
可以吃得够够的





2011年6月28日星期二


<会意>、<形声>字

小篆:「谨」,从言、堇声,本意作「慎」解(见说文),乃严整自饬之意,言易伤人賈祸,为最宜慎重者,故从言。又为堇为黄色黏土,其质甚细密,「谨」则言思缜密,故从堇声。

其意为:

1. 慎重小心曰谨。如《论语·学而》「谨而信。」又如《易经·乾文》「庸言之信,庸行之谨」。

2. 恭敬、郑重曰谨。如《尚书·盤庚》「先王有服,恪谨天命。」

3. 谨慎其身曰谨。如《孝经》「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4. 重视曰谨。如《论语·尧曰》「谨权量,审法度。」又如《礼记·曲礼》「礼始于谨夫妇。」

5. 严密细致曰谨。《荀子·王制》「谨其时禁。」

6. 严格禁止曰谨。《荀子·王制》「谨盗贼。」


「慎为护身符」,保身的第一步,就是要谨慎。从早到晚,我们的生活起居,每一个细节都要很谨慎地对待。《弟子规》中「谨」的部分,为我们列举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注意事项,如朝起夜眠,衣冠步履,洒扫应对等,都告诫子弟,要谨严,不可疏忽随便。如此详细地说明,足以表明古人对后代的殷殷咐嘱。谨并不是使人束手束脚,而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严谨的心态,日后会获益无穷的。例如仅就「读看毕还原处」这一项说,可以省去以后寻找书或文件的麻烦,还可使环境整洁清净。如果是重要材料,由于不慎忘记放在何处,带来的困扰可想而知。

「谨」 字有言,口为祸福之门,言语的谨慎尤为重要。《弟子规》上说「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历史上著名的子贡状告颜回偷粥败节的事例就很能说明这个道理,幸亏孔子知颜回为仁的品行,并去了解事情原委,才揭出原来是尘土落于粥中,颜回取出后不忍丢弃就吃下去的真相。我们对于事实往往并不了解,特别是不能掌握全局和行事者的存心,不可轻易的议论他人。民国时期印光大师曾告诫学人:「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于己于人都有莫大的好处。谨防口舌是非陷他人于不义之中,破坏团体宝贵的和谐互信。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这样可敬的老人,一生不论人非,即使是在家庭中也谨言律己,为子女做出很好的表率,堪称有德长寿的仁者。

子曰:「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行为上亦要谨慎。因一个零件失灵,导致太空飞船不能升空的灾难发生过;因一次接待态度的傲慢失礼,使双方不欢而散,合作破裂的憾事有过;因失手、失足而造成的千古恨,日日都在发生着。《淮南子·人间训》曰:「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谓圣人用敬慎的态度处理细小的问题,不轻举妄动,待时机恰好时,再采取适宜的做法,谨防造成错误或无可挽回的损失。这是我们现代人要多多自勉修持的。

若将「谨言慎行」做得完美,必须从心念上下手,因为这是一切言语行动的本源。「谨」中之「堇」字,就是提示我们,时常细密地检点自己的心念,做最好的慎于始。《礼记·曲礼》第一句「毋不敬」是保持言行谨严最好的心态。古人云:「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就是念念对祖先恭敬,对教诲自己的父母,师长恭敬,唯恐言行不慎有辱先辈。自重、自爱,对一切人存「诚敬谦和」之心,其外在行仪自然是颜容整洁,举止端详,言思缜密,善节嗜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兄友弟恭, 朋友有信,家庭和睦的典范。

由此看来,谨身律己是关乎我们自身吉祥,人伦和美,社会和谐的大事啊!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口为祸福之门


尤其《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
善知识里头,确确实实示现的有不善的,
胜热婆罗门,愚痴;甘露火王,瞋恚;伐苏蜜多女,贪欲。
这三个人代表贪瞋痴,善财童子去参访,你看看人家是什么态度?
有礼敬,没有赞叹,
他不说人家的过,只是什么?只是不赞叹。
我们有没有学会?
看到别人过失,反省自己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对于人家的过失一字不提,这叫修行人。
一天到晚看到别人过失,就批评、就指责,这是世间人。
这是世间愚痴之人,不是君子,君子就不是这样的。
儒家君子就是修行人,圣人是修行圆满到家了,君子是修行功夫得力!
我们自己不能不反省。

为什么说,你有意无意批评别人是不善?
你要晓得你批评别人,人家能不能接受?会不会感恩你?
如果不是感恩那就结怨,
结怨之后就惹起报复,就结了冤仇。
所以古人讲“斧在口中”,这是佛经上说的,斧是斧头,在哪里?在口中。
中国谚语里面说“口为祸福之门”,
你说错了话,随便批评人,
纵然这个人有恶,造恶多端,你批评他,他记恨在心,找到机会肯定报复你,
祸就来了!
...

这是教导我,处事待人接物不能随便说话,
时时处处要小心谨慎,怕说错话!
说错话,无意当中给人结冤仇,所谓是说者无心,信口开河,听者有意。
他记在心上永远不会原谅你,到将来他有缘的时候他报复你,那时候你后悔晚了。
你不知道他报复你的时候,那个仇什么时候结的,你不知道,你早都忘掉了,他是怀恨在心。
所以这种人愚痴!佛菩萨有智慧,不愚痴,不干这个事情。
佛菩萨眼睛看到众生造五逆十恶罪,必定堕地狱,受无量苦楚,佛菩萨也不说一句话。
什么原 因?
不能说,
说了他不能接受,怀恨在心。
等到他什么时候受尽苦头,回心转意,能接受了,佛菩萨就来了,
佛氏门中还是不舍一人。
这些地方我们看懂了没有?
我们学到了没有?
决定不能说我看不惯,
好,你看不惯你就要受,到后来人家报复的时候,你就受不了了。

——摘自《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145卷)【或名能趣。】

2011年6月23日星期四

感恩


感恩
感恩一切
感恩

2011年6月22日星期三

不知不觉


刚才在冲凉房作不定时的洗刷时

被吓到了
定了定神
看到扫把柄断成两截了
回想起

也用了不少年的了
从来没想到它会坏会不能用的时候
是啊
扫把也有成住坏空的呢
就像昨晚座谈会上在调查表格写个人资料时
算算也住世44年了
今天在客户处则给人问到今年贵庚
快50了
听入自己耳里也给吓到

不知不觉

好难再想下去咧





2011年6月18日星期六

知事少时烦恼少

後汉马援诫兄子书曰:
当闻人之恶
有如闻父母之名
耳可得闻
口不可得言也

今天蔡老师在上《群书治要》提到的
老师还说
最好还是在还没听到任何的“人之恶”时就避开
因为我们毕竟是凡夫
很难不落印象
有了印象就如经上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
这也正是老法师常常提醒我们的
知事少时烦恼少
识人多时是非多

切记
切记

清淡一點

修學淨土一定要守住釋迦牟尼佛的教誨,
「以戒為師,以苦為師」,
過清淡的生活,苦一點的生活,好!
好在哪裡?
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你真的想走。
生活過得太舒服就不想走,
到臨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還捨不得
這個地方,那你就去不了。
所以佛教我們以苦為師,
生活要過得清淡一點,一定要持戒,
持戒一定要從《弟子規》下手。
《弟子規》是戒律的基礎,一定先把它做到,
然後《十善業》、三皈五戒你就決定沒有問題。
在家同修有這些戒行的基礎就可以,就決定能往生。
出家同學還要加一個《沙彌律儀》,十戒二十四門威儀,
這樣子修行就行。

  (節錄自21-296-01學佛答問)

2011年6月7日星期二

交通灯也说法

《大经解》第416讲
老法师说
交通灯也在说法
红灯
大家就停
黄灯
大家准备
走的准备停
听的准备走

哎呀
我的认识是
看到黄灯了
做最后冲刺
真是唉呀呀

2011年6月6日星期一

光目女度母

弟子的母親患有自閉症,
一直是由善良、正直的弟弟專門照顧他老人家。
弟弟曾經請教老法師如何幫助母親,
師父開示說念一千部的《無量壽經》迴向給母親。
但弟弟認真讀完一千部之後,母親的症狀好轉的有限。

答:
那你就再念一千部,既然有一點好轉,這已經開始好轉,
那後面這一千部效果就會更好,然後你再念一千部,決定有好處。為什麼?
這裡頭有個道理,你自己有真實功德是你母親給你的,
你母親不生病你就不念了。
你為什麼能夠念三千部,五千部,一萬部?
是由你母親生病你才念的。
《地藏經》上你看光目女為什麼能把她的母親度化?
是因為她母親墮地獄,她才認真念佛,念到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就等於成阿羅漢,真的證果。
那是真誠心,她得的成就,她母親給她的。
她母親不墮地獄,她保險證不了果。
所以你要曉得各人有各人的功德。
你的成就就是你母親的真實功德,
你要沒有成就,那你母親就不行,
所以你要真的很認真努力去修學。
不然你念這一千部心都不誠,心都不專,為什麼?
敷衍塞責,
我一千部念完了,看看有沒有效;
效果有一點,不大。
你要是用真誠心去念,不一樣,
這個道理要懂。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沒有懷疑,曉得到底是怎麼回事情。
所以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問:
弟弟因為母親症狀沒有明顯好轉,已失去學佛誦經的信心,
請問如何幫助弟弟?

答:
你告訴你弟弟,你誦經一千部是有效,不是沒有效。
就好像吃東西一樣,
你吃一碗飯,沒有飽,你要吃第二碗,第二碗不飽,吃第三碗不就飽了嗎?
你才吃到第一碗,後頭就不吃了,那你活該挨餓,就是這麼個道理。
真正孝順父母,發個大心,
我一生盡形壽受持《地藏經》,
我每天都讀,那個效果就不可思議。
理要懂,問題才能解決。
好像走路一樣,
方向、目標都是正確的,走了一半還沒有到,算了不走、不去了,
你永遠達不到目的地。
所以是自己跟母親業障都很重,哪有這麼快、這麼便宜的事情就把業障消除掉,
沒有這個道理。
我們自己業障很重,要用真誠、清淨心,恭敬心真正來受持讀誦。
讀誦最重要的是明理,
經裡頭的道理要懂得、要明瞭,而且真正要落實,要去做。
把經典的理論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
經典裡面的教訓變成我們實際生活行為,
那個效果就非常大。
所以念《地藏經》就要學地藏菩薩。